标题:曾风靡百亿好评,今票房黯然失色,国产爱情片到底发生了什么?
内容:
暑期档落下帷幕,票房成绩仅为116.43亿,与去年的206.3亿相去甚远,这数字不禁让人感叹:爱情片市场真的“一夜回到十年前”了吗?
难道真的是因为爱情片“扑街”了吗?其实不然,真正的扑街其实是——扑到了地板穿都没有人留意。而这里所说的,正是今年的爱情片。
要知道,今年的爱情片专属档期(情人节档、520档、七夕档),可谓是群雄逐鹿,各式各样的真人爱情片层出不穷。但截止到今天,口碑出圈的影片为零,票房过亿的影片也仅有寥寥三部。更令人关注的是,纵使有当红流量加持,也因为“爱情片”三个字让人望而却步。
从全民热恋到全民失恋,不过13年。而当潮水退去,我们却看到了一个不忍直视的事实——国产爱情,不谈“爱”已经很久了。
01 爱情片,退潮了
如今的观众到底有多不喜欢爱情片?从一个对比就可以看出。
以前,爱情片是票房大卖的保障,甚至如果不知道怎么卖出一部文艺片,那就包装成爱情片吧。2018年,毕赣的《地球最后的夜晚》跨年上映,以7000万成本卖出2.82亿票房,靠的就是“爱情片”的壳子。
但现在,当一部电影里带有爱情元素时,观众往往会避之不及,甚至质疑片名/宣传的方向。
这仅仅是个例吗?不。从票房数据上来看,爱情片观众不爱看了。对于年轻观众而言,爱情片似乎越来越成为过期的凤梨罐头,哪怕上架了,也不能、不想吃了。
当“上岸第一剑,先斩意中人”大行其道、经济压力抢跑情感需求、个人空间高于亲密关系的时候,青年一代正前所未有地对爱情充满狐疑与拒绝。
02 爱情片,没爱了
但,爱情片的当下窘境,真的是上演了一出“现实杀死爱情”?别忘了,好的爱情片也能诞生于经济低迷期。
《情书》便是这样一部至今影响着中国影迷、时隔26年重映依然拿下6520.6万票房的爱情经典。优质爱情电影是能穿越时空的限制,经得起广大观众一品再品的。
那么,现在的国产爱情,问题出在哪里?或许不在于我们需不需要爱情,而在于,我们院线的爱情片,早已没了爱。
今年的国产爱情新片似乎进步了,进入了3.0时代,主打一个“正常”,即没有因疑似出轨等误会闹得天翻地覆、没有“我爱你所以你值得更好(富)”的自我感动、也没有白富美高富帅等高贵设定,国产爱情新片都在往“普通人谈恋爱”的方向靠拢,以此唤起多数人的共鸣。
但在这“正常”的外衣下,藏着的又是什么?标签化。它“正常”得那么俗套,那么类似,那么扁平,像是将年轻人、小情侣的切身困扰简化成一个个标签,简单粗暴地往爱情片上贴。
而关于爱情,不幸的是,爱情也成了标签。事实上,如果光从爱情元素看来,当下的国产爱情片拥有一切以往经典爱情片所囊括的元素,但问题是,也只是元素而已,编导用起这些元素来似乎不假思索,也从未考虑它的真实性。
03 不拿观众当成年人
当然,这只是国产爱情何以至此的直接原因。但究其根本,还是在于它面对的是成人观众,却越来越不把观众当成年人来看。
那些真实的、成熟的、复杂的、带有缺陷的成人爱情,被人为地销声匿迹,以至于国产爱情变成了节日特供的玫瑰花,它们不再真的探讨爱情,而是强调一种仪式,强调正确的价值观。
以前的爱情片是什么样的?如《2046》,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,游走在不同女人之间,如果换到现在上映,可能一句“渣男”就将周慕云盖棺论定。可王家卫偏要细细雕琢周慕云的“渣”,从“渣”中描绘出成年人爱情的复杂与残忍。
而现在,当爱情片为了传递所谓正确的爱情观,不免“削足适履”,成为无菌环境,否认任何“病”的存在。比如爱情不能物质主义、不能残忍、要从一而终,而现在的爱情片,永远回避问题、忽略矛盾、讲大道理。
这让当下的爱情片,上了一堆又一堆,似乎只为了告诉你:要好好爱哦!
所以说白了,国产爱情愈发低迷的原因并不在于观众“不相信爱情”了。那些只是表象。真正的原因,在于现在的国产爱情创作者们自己本身便已不在意爱情,于是他们无心也无力去呈现爱情的真实与复杂,而只是把这个词当做一个卖座元素,一种收割年轻人钱包的工具罢了。
他们以爱情的名义,拍着与爱情毫无关系的商品。他们不断虚张声势,避免任何角度的棱角与思考。长此以往,国产爱情,也就逐渐变成了虚情假意的代名词。
以至于爱情片里什么都有,但偏偏,没有了真正的爱情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天运猫网络,本文标题:《曾狂揽百亿好评如潮,如今票房惨淡惹人嫌,国产爱情片到底咋啦? 》